吉安

招商网

吉安招商网  >  吉安招商动态  >  【猇亭民俗】微播台新开栏目!今日正式上线~

【猇亭民俗】微播台新开栏目!今日正式上线~

| 招商动态 |2017-02-06

看完新闻联播看什么,你来我就在,猇亭微播台每晚7:30准时与您见面。

猇亭民俗是猇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从诞生的那一刻起,她就以生动、鲜活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一代代沿承下来。这些民俗事象的诞生、延续和发展,不仅推动了猇亭区物质文明的创造,而且维系和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。文化需要积累,也需要传承。从今天起,猇亭微播台新开“猇亭民俗”栏目,全方位地为你展示猇亭的历史进程。

猇亭民俗

概述

猇亭区,为宜昌市城区之一。

猇亭东与夷陵区鸦鹊岭镇接壤,南与枝江市白洋镇相连,西与宜都市红花套镇隔江相望。东西宽约7公里(最宽处8.5公里),南北长约17公里。全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。地理位置跨东经111°24~30、北纬30°28~34之间。总面积119.22平方公里。

猇亭山脉为大巴山脉荆山支脉,由夷陵区的凤凰山延伸至境内,在黄龙寺分为5条山岗。一条向西,经猪头包、鸡子山止于虎牙山;一条向南,经十字岭、分水岭、土地岭、滚银坡、宁家垴、纱帽山入枝江市白洋镇境内;一条由东南沿长寿山、善溪大冲、福善场进入枝江市白洋镇境内柿树湾;一条由东南经店子包、王木匠坡进入枝江市杨店;一条在高湖经翟家田、高家店,止于虎牙山。区内以黄龙寺为最高点,海拔225米。

长江由伍家岗古坟溪口入境,经虎牙滩、古老背、云池进入枝江市白洋镇,区内流程13公里。境内有7条溪流注入长江。

猇亭临江为民垸,从上至下依次为宜兴垸、新兴垸、红溪港垸和四合垸。有堤防12480米,其中江堤9530米,溪堤2950米,堤顶高程54.6米。全区以红港居委会为最低点,海拔48米。

古老背古称猇亭,曾叫石榴坪、十里坪。明清时期又称兴善里、兴善铺和虎脑背。因虎牙滩酷似虎脑,猇亭形似虎背,故称虎脑背。后人讹称为“古老背”。东汉著名将领岑彭率军征讨公孙述,即是由此溯江而上进入蜀地。1800多年前的夷陵之战,猇亭为蜀军营寨。史书记载,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,致使刘备兵败猇亭,退守川东。公元280年,西晋攻吴,王濬楼船下益州,破横江铁索,战场从西陵峡口一直摆到宜都。公元588年,杨素率隋军东下灭陈,与陈朝将领吕忠肃大小40余战,死伤隋军5000余人才占领江关。正因为发生在猇亭的战事甚多,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和优美传说,如擂鼓台、赵王山、逃出冲等等。

秦汉时期猇亭属南郡,三国、西晋、南北朝时期属宜都郡,隋朝时属夷陵郡,唐、宋时代属峡州,元朝属峡州路,明朝属荆州府,清代先属荆州府,后改属宜昌府。民国时期,虎牙街道办事处及云池部分地区属宜昌县,其它地区均为宜都县所辖。

1949年7月,猇亭全境解放,成立宜都县古老背区。1958年,古老背划归红花套人民公社。1961年,宜都县在猇亭境内设“两社一镇”,即团结人民公社、云池人民公社和古老背镇,归属红花套区管辖。1975年撤区并社,成立古老背人民公社。1982年12月7日,湖北省人民政府《关于调整宜都、宜昌、枝江县界的批复》决定将宜都县古老背人民公社所辖的17个大队,以及宜昌县土门人民公社虎牙管理区治下的7个大队一并划归枝江县,并将所划区域更名为枝江县猇亭镇。1992年1月,成立宜昌地区猇亭经济技术开发区,隶属于宜昌地区行政公署。同年,宜昌地、市合并,更名为宜昌市猇亭经济技术开发区,隶属于宜昌市。1995年3月,国务院批准猇亭成立县级行政区。2005年,猇亭区辖古老背、云池、虎牙3个街道办事处,24个居(村)民委员会,其中居委会19个,村委会5个。

猇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全年无霜期273天,平均日照时数为4.7小时。进入3月,全区平均气温便升至11℃。“五九六九,扬花开柳”。此时杨柳抽芽,桃李绽蕾,麦豆孕实,万物复苏。待到4月,降雨量增加,桐树花开,桑现新叶,农民即开始浸种育秧,准备春耕。

猇亭全区有耕地面积2658.06公顷,林地面积4792.59公顷,其它农用地759.59公顷。种植业主要为稻谷,1949年以前和50年代初期为单季稻,每亩产量150公斤左右。春季辅以大麦、小麦及其它豆类。旱地多种棉花,也种玉米、红苕、洋芋以及油料作物。

区内马家溪新石器遗址出土文物证明,五千多年前猇亭即有人类活动。由于受地理环境制约,猇亭原住居民不多。考察猇亭族谱,绝大多数姓氏系从宜都、长阳、五峰等地迁入,时间两三百年不等。民国初年,猇亭人口约为5000人。1940年日寇入侵,猇亭沦陷,人口减少,仅古老背镇即有500余人逃往江南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人口逐渐回迁,至1949年,辖区已有1.39万人。

猇亭人口大多集中于沿江平地,呈带状分布于古老背、云池、长江、方家岗、蔡家畈、红溪港等处。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,古老背以及沿江一带大队占总人口的59.86%。50年代初人口增长缓慢,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尤甚。嗣后人口增长进入快车道。60年代至70年代,猇亭全境每年新增400余人。1982年,宜昌县土门人民公社将虎牙管理区并入古老背镇,致使人口陡增8365人,总人口由24941增加至33656人。1992年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,一大批外地企业逐渐落户猇亭。随着入驻企业开工生产,企业大量招收工人,截止2010年底,猇亭境内常住人口达到61230人。

千百年来猇亭以农业为主,耕种方式传统,如耕田、耙田、栽秧、车水、扯草、薅草、堆摞、打场、扬掀等,代代相传。明末清初,猇亭手工业渐渐繁荣,其中尤以纺织业和制陶业闻名四方。据传,早在清康熙年间,就有一钟祥徐姓窑工落籍善溪,筑窑制陶,烧砖制瓦。嗣后从善溪至黄龙寺,一座座庞大的龙窑依山而建,火光映月,青烟遮日。在黄龙寺制陶业日渐式微后,又兴起了以烧制砖瓦为主的温家窑、郭家窑、徐家窑。温家窑烧制的“清澄砖”每块长34厘米,宽16厘米,厚12厘米,重达15公斤,专门用来兴建祠堂、道观和庙宇。

1803年,古老背第一家花行“汪泰丰”开业,猇亭纺织业自此发轫。1880年,“宋记”、“杨义和”两家染坊开张。至1921年,古老背镇已有“冯科记”、“王达山”、“王天璋”、“胡发记”等一批纺织作坊。据《枝江县志》(1996年版)载:民国24年(1935年),古老背有家庭织布机1000余台,日织土布3000余匹。这还仅仅是古老背镇一地的统计,不包括附近乡村。在民国年间及至民国以前,古老背周边乡村很多家庭均以纺织为生。“清明的布,面(铺)大路”,这句形容染布业的民谚可见昔日猇亭纺织业的发达。

制陶业和纺织业的勃兴,推动了其它行业的诞生和崛起,如脚夫、客栈、货栈、饭馆、药铺、米行、果行,以及建筑业、商品零售业、水上运输业等。

猇亭境内较大码头有两处:古老背码头和云池码头。自明末清初起,这两处水码头逐渐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货物集散中心。外地货物运抵古老背、云池码头,销往福善场、安福寺、鸦鹊岭乃至当阳;四里八乡的土货山货由这两处码头远销沙市、宜昌乃至湖南、四川、武汉。晚清年间,古老背即有了一批工艺精湛的木器、铁铺、槽坊、米坊、榨坊、染房等手工作坊。其产品除了在本地售卖外,也销往湖南、川东、恩施等地。码头的兴起带动了猇亭船运业的发展。云池、古老背两地的富人多拥有货船,或一艘,或数艘。老人讲,民国时期从下溪口直至云池,沿江船帆如林,船工号子一天到晚不绝于耳。

发达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商贸往来催生了古老背集镇的繁荣。河街、下正街、织布街相继形成。一座座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民居陆续出现在古老背,这些民居雕栋画梁,高大巍峨,猇亭人称之为“穿架子屋”。与低矮的木板房比,穿架子屋更为宽敞亮堂和舒适。穿架子屋影响和改变了古老背的建筑风格,先是集镇,继而周边乡村。造屋规模也从12根立柱、16根立柱发展至48根立柱。天井由一个发展至两个、三个。云池有一李姓人家,其穿架子屋拆卸时单是榫头就装了两间房子,可见规模之大。就在这一时期,玉皇阁、兴善寺、元后宫、黄龙寺、莲渡庵、福善寺、观音寺等一处处宫观寺庙或平地而起,或重新修缮。这些或新建或修缮的寺庙宫观,供奉着猇亭人心目中的神像:玉皇、观音、佛祖、龙王、十八罗汉、关武圣帝、纺织娘娘……。寻常日子寺庙和宫观钟罄绵绵、香火不绝。逢年节或斋日更是人山人海,路途拥堵。

猇亭四时节庆隆重热烈。元宵节家家户户做汤圆、蒸毛果团子、包饺子或者包包面;清明节扫墓、祭祖;端午节时兴划龙船,猇亭划龙船的时间不在端午节当天而在五月十三日;月半节除了给新老亡人烧“包袱”还放河灯。河灯从马家溪入水,一直漂到云池。旧时有钱人家的河灯请船家到江上放,上百盏甚至数百盏河灯顺水漂流蔚为壮观。中秋节赏月吃月饼;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;过春节贴对子(春联),玩狮子、踩高跷、舞龙灯、划采莲船。

猇亭红白喜事热闹、庄重。结婚合八字,看日期,请铳手,典礼、闹房;婴儿出生后“洗三”、打喜、做周岁;人死后请督管,设灵位,打丧鼓,祭龙杠,儿女披麻戴孝,八大金刚抬灵柩上山。从下肂直至三年期满,灵屋里供奉亡人画像。大年夜、正月十五、清明节、忌日、鬼节,必须叫饭、上灯、焚香、烧纸。

猇亭有着丰富的文艺民俗。栽秧有栽秧锣鼓,薅草有薅草锣鼓,车水有车水锣鼓,还有扯草、砍柴、栽红苕等野外劳作均有锣鼓相伴。有锣鼓必有田歌,猇亭最有名的田歌是栽秧歌。猇亭秧歌曲调优美,内容宽泛,或一人吟唱,或轮流接唱,或众人对唱。唱完秧歌再泥“墩子”,用愉快融化劳作时的疲累。在古老背镇上,茶馆里有说书艺人;在玉皇阁、兴善寺、元后宫,逢年过节表演地花鼓子。地花鼓子又名花鼓子、围鼓子。在猇亭,时有“一岁二岁打花鼓,打到九州十二府”一说。这种带有很大即兴成分的表演艺术,其诙谐与风趣,在猇亭曾受到广泛喜爱。还有滚灯与柳鼓子。柳鼓子由地花鼓派生而来,形式比地花鼓简单,多在做寿、打喜、上梁等喜庆时节演出。滚灯因其制作复杂而令人瞩目。1946年春节,因抗日战争胜利,古老背街头曾有过十数只滚灯一起出游,表演者在滚灯旁载歌载舞,轰动一时。

猇亭区域狭窄,若干民俗事象与周边县市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如四时农事、婚丧嫁娶等。然而猇亭三面环山一面临江,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,使得猇亭的民风民俗与周边地区有所差异。这种差异致使猇亭民俗在若干民俗事象与周边地区相同的情形下,彰显出独特的个性。生产劳作中的互助、协作、合作、换工方式,在猇亭民间流传久远,此俗融入在渔业、船帮、码头力行、纺织业、农事等各类劳作中。

譬如渔民、船帮、脚夫的抱团取火。猇亭渔民下河打网喜群体出动,少则十几条渔船,多则几十条渔船,蔚为壮观。收获的鱼平均分配,猇亭人称之为“打伙儿”。这种“打伙儿”的生产方式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捕鱼效率。猇亭有多少船帮已不可考,仅在云池一地,大的船帮就有谢家、冯家和王家。其中尤以谢家为最,鼎盛时期曾有六七条大船。船帮组织严密,分工明确,在共同抗御险风恶浪和同心协力面对各种把头上,船帮功不可没。猇亭脚夫俗称“挑箩筐”,因码头而兴,随码头而存,成员既有镇上居民,也有附近农民。民国年间古老背码头即设有力行。发生纠纷由力行出面调停,运价不公也由力行进行协商。因力行具有较高的组织性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地方党委政府首先依靠码头工人巩固政权,维护治安秩序。

再如纺织行业的“以重斢重”习俗。纺织工序繁复,较大的工序有轧花、纺纱、织布和染整。在猇亭,旧时从棉花售卖到布匹收购,极少有现金交易,施行的是“重斢重,找手工”。所谓“重斢重,找手工”,意即用重量斢换重量,另外补零找差,付给手工费。在日产土布3000余匹的年代,“重斢重,找手工”无疑为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流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。同时,这一约定俗成的交换方式,增进了各个生产环节与商家的信赖,促进了各个生产环节的相互关注。虽然手工业时代猇亭的纺织业以家庭为主,规模小而且分散,因为实行了“重斢重,找手工”这一交换方式,从而使得整个行业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。

还有换工习俗。在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年代,乡村栽秧割谷一家一户力量单薄,集镇上的纺织户为赶工期人手不够,于是家庭与家庭之间施行相互换工。猇亭地区的换工具有十分浓厚的人情味。有些人家因为天灾人祸今年还不了人家的工了,下一年或下下年还也行。有的人家发生了变故,自此再也不能还人家的工了,对方也没有意见。欠人家的工从来不用催讨,全凭欠工一方暗暗记在心里,到时候人家忙起来了主动登门。

在猇亭的民俗文化中,堂祭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。这种对于死者的优遇甚至超过了生命的降生。

堂祭又叫唐祭、家奠、家祭等。举行堂祭是在出殡前夜,由宗伯和礼生主持。宗伯和礼生都是经过训练,掌握了主持祭祀技能,且专门在堂祭中担当礼仪主持的人员。宗伯、礼生一般各一人,也有各两人。宗伯、礼生的多寡根据死者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而定。堂祭有简单,也有复杂。无论是简单的堂祭还是复杂的堂祭,都是为死者送上一场豪宴。这样的豪宴死者或许生前连想都没有想过。享受生前连想都没有想过的奢华,与其说是后人对死者的礼敬,莫如说是对生者的慰藉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,民众被大规模组织起来:乡村由互助组、农业合作社发展至人民公社;集镇分行业组成加工组,尔后公私合营,演变成为各种集体企业。90年代以前,古老背镇活跃着一支丧葬队伍,这支队伍的成员来自镇搬运站(后称搬运公司)。无论谁家死了人,只要找到搬运站,二话不说,全力以赴。搬运站专门置备了一套锣鼓家业和一根“龙杠”,活儿再多业务再忙办丧事为大,且从不收取一分钱。这种具有公益性质的丧葬活动就是集体化的产物。

集体化还带来了民间文艺的空前繁荣。20世纪60、70年代,猇亭一地曾有11支文艺宣传队,业余演员300余人,年龄最大的70多岁,最小的5岁6岁。对口词、接口词、快板、三句半、宜都梆鼓、花鼓戏、柳鼓子、地花鼓舞等新旧文艺形式一片蓬勃生机。

从90年代开始,猇亭加快了工业化步伐。随着一大批招商引资企业落户猇亭,以农业为主体的猇亭步入了城市化的行列。猇亭24个村已有19个村更名为了居委会。居委会与行政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农民部分或者全部失去了土地,部分或者全部迁入了统一规划、统一建造的居民新村。

2010年前后,猇亭正在建设和已经建成的居民新村有红港居民新村、桐岭居民新村和七里冲居民新村。3个居民新村规划房屋6164套,加上原来的新苑小区和金正小区,全部建成后可容纳6524户。猇亭全区共有家庭户16447户(2010年猇亭统计局数据),也就是说,届时猇亭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家庭搬进居民新村。

居民新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猇亭人的居住状况。厕卫洁净,厨房漂亮,光线充足,空气清新。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了房前屋后的花果;再也听不见鸡鸣狗咬;多年的老邻居星落云散,出现在身边的全是新面孔;还有那些从祖辈手里传承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无处存放,或售卖,或弃置,或损毁。

至于那种带有亲情或乡情意味的换工习俗,在仍然存有田地的几个村子业已消亡,取而代之的是农忙季节花钱雇人。请人栽一天秧多少钱,割一天谷多少钱,傍晚收工时付账,绝不拖欠。在城区,请人干活是依“质”论价。这里的“质”就是技术。技术水平越高价钱就会越高。

随着搬运公司的破产倒闭,闻名猇亭的那支无偿送葬队伍也随之解散。自此,婚丧喜嫁由众人帮忙进入到了市场化运作时代。

市场化运作也衍生出了新的习俗。70年代以前死了人是打丧鼓、做堂祭,进入21世纪以后有些人家搭一个简易舞台,请一班管乐队唱歌。至于婚庆,则交由婚庆公司操持。婚庆公司有电声乐队,其演员不仅唱歌,还跳舞或演出小品。演出费用先为东家包干,随着市场化运作方式的不断完善,一些东家渐渐将费用转移到了客人身上。乐队设有“点歌台”,有专人记账和填写歌单。当客人点歌的钱不抵乐队的演出费时,才由东家掏腰包补齐余下部分。

民俗源自于生活,又不等于生活。当下,许多习俗在新的生活方式面前发生了嬗变,又有许多习俗像千年古木一样不惧雷火,依然葱茏。在现代文明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猇亭,过年的团年饭是必须吃的,只有当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年饭了,一年的日子才算圆满;大年夜和元宵节夜要给逝去的亲人上灯,哪怕坟茔已深埋于地,上面建起了厂房盖起了高楼,也仍然要在大墙下置一盏灯,燃一炷香,烧几沓纸;清明节必定祭祖,许多猇亭人的祖坟在对河宜都、长阳乃至更远的五峰,这一天总有一些人或驾车或租车不辞辛劳地前往;人们越来越关注家族的源流,一些德高望重者常常将散落在各地的族人召集一起,筹措资金组织专班千里迢迢寻访先祖足迹,修订和重续族谱;为了保持和延续家族的纯正,过去那种给子女随意取名的现象正在摈弃,按派系取名又在渐渐时兴……。还有迁居看日期、结婚合八字、斋日拜菩萨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,也在或公开或隐秘地进行。

民俗是一条河,从远古而来,无论其速曾经如何湍急变化,其质迄今仍然清浊并存。《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卷.猇亭卷》记载了猇亭100年来民俗流变事象,意在存史、资政。

本期主编/唐水唐 编辑/杨小红、李晓芳

新闻热线/6536203、6536185

招商热线:400-151-2002
投资指南

吉安县,古称庐陵县,县治历代为州、府、道、路驻地,地处江西省中部,吉泰盆地中心、赣江流域中游、井冈山的前沿地。县域面积2117平方公里,辖12镇7乡、306个村委会、22个社区居委会,总人口约50万。 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)置庐陵县,... 更多

投资吉安
  • 工业用地

    工业用地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企业政策

    企业政策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厂房仓库

    厂房仓库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写字楼租售

    写字楼租售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资金扶持

    资金扶持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人才政策

    人才政策

    立即咨询
  • 进入小程序找园区
    友情链接:

    南昌招商引资招商网    景德镇招商引资招商网    宜春招商引资招商网    吉安产业扶持政策

    吉安土地出租出售     吉安厂房出租出售     吉安仓库出租出售     吉安写字楼出租出售

    吉安招商引资服务平台

    ×

    您好,园区招商专员为您解答园区招商政策、工业用地、厂房招商等园区招商信息,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?也可直接拨打400-151-2002,由专业招商人员为您解答!

    稍后再说

    马上咨询

    电话咨询
    400-151-2002

    客服咨询

  • 注册公司政策
  • 土地厂房咨询
  • 产业扶持咨询
  • 其他相关咨询